急性損傷常表現為耳劇痛和耳鳴,約有一半的患者還出現頭痛和眩暈。眩暈的原因是由於前庭膜的剝離和變性,在某些情況下類似梅尼埃病,有時則類似位置性眩暈,症狀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。
患者在病發期間常常侷限在一箇固定的體位,動作會加重眩暈的症狀。發作時患者會出現噁心、嘔吐、出冷汗、面色蒼白以及血壓下降等症狀。暴震波的瞬間接觸會導致即時聽覺疲勞和聽閾的上升,這種暫時性閾移是可逆的,經過1到2小時休息後,聽力可以恢復正常,但有時需要數天或數週才能完全康復。由於接觸音源的位置不同,兩耳聽力損害可有20dB的差異。損傷最先出現在6kHz處,聽力在4kHz處比其他頻率的聽力更為嚴重。如果反覆接觸暴震,就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永久性閾移,即永久性耳聾。
根據1982年王博惕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調查結果顯示,感音性耳聾的發生率為59.9%,混合性聾的發生率為8.9%,精神性聾的發生率為0.5%。因此,在戰爭中發生的暴震傷較為常見,應該改進武器,減少暴震的聲強,加強防禦工事建設,教育戰士在作戰時注意保護性體位。在槍炮射擊和火藥爆破時,應注意張口呼吸和吞嚥動作,以促進咽鼓管的開放。還可以使用防護耳塞和頭盔進行預防,國內已經有多種型號的防護耳罩和頭盔可供選擇,例如傷V-51R耳塞和JW-2型耳塞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