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是一種睡眠障礙,其特徵是頻繁而持續的入睡困難和(或)睡眠維持困難,並導致睡眠感不滿意。失眠可以單獨存在,也可以與精神障礙、軀體疾病或物質濫用同時存在。失眠患者越來越多,隨著病情的惡化,可能會出現煩躁、食慾降低、消瘦、腹痛、疲倦、消化不良等脾胃症狀,從而需要前往消化科求診。
失眠在中醫中屬於“不寐”的範疇。雖然失眠主要的病因是飲食不節、情志失常、勞累、思慮、年老等,但不寐的病機一般是陽盛陰衰、陰陽失交,與心、肝、脾、腎都有密切關係。特別是一部分患者是心脾兩虛、心腎不交、心膽氣虛引起的不寐,從脾胃方面治療往往效果更好。
心脾兩虛的表現是入睡困難、多夢易醒、心悸健忘、精神疲倦、食慾減退,同時可能伴有頭暈目眩、四肢乏力,腹脹便溏,面色無華等症狀。臨床上常常使用歸脾湯加減,補益心脾,養血安神,同時根據情況加入具有鎮靜安神效果的龍骨、牡蠣、珍珠母等藥物。如果出現明顯的脾胃症狀,溼熱蘊結,還需要加入蒼朮、厚朴等藥物以健脾燥溼、理氣化痰。對於氣血不足的患者,需要加強補氣養血的治療;對於心腎不交、腎水虧虛,上不能濟於心,下不能交於腎的患者,一般採用六味地黃合交泰丸滋陰降火的方法。不寐的患者中,因心陰不足引起的患者常常伴有心煩易驚、氣短自汗、乏力等症狀,治療重點是益氣鎮驚、安神定志,治療週期相對較長且容易反覆發作,另外,由於大多數患者曾使用過安定藥物,治療需要醫生、患者和家人的耐心合作。
在年輕人群中,脾胃和失眠問題的發生與精神等因素存在一定相關性,這部分年輕人需要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,以免引起不良後果。需要注意的是,部分不寐的患者發作與脾胃不適的出現呈正相關,這類患者應優先就診於脾胃科。實踐證明,隨著脾胃症狀的改善,不寐的症狀也會緩解。
此外,不寐患者需要重視精神調攝,除了藥物治療外,還應積極進行心理調節,克服過度緊張、興奮、抑鬱等不良情緒,做到喜怒有節。同時,藥物調理五臟有助於入眠,因此藥物治療往往效果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