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體內的臟腑各自佔據一定的位置並擔任特定的功能,這是人體保持健康的基礎。如果臟腑沒有牢固地固定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,它們的功能很可能會受到損害,例如胃下垂、橫臥胃、子宮下垂、子宮內膜異位、鏡麵人、心臟異位等等。這些情況既有先天性的,也有後天性的。根據程度的不同,它們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。
嚴格來說,胃下垂並不被視為一種疾病。胃下垂通常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,包括膈肌懸吊力不足、肝胃和胃膈韌帶功能減退、腹內壓力下降和腹肌鬆弛等。在體形和體質等因素的作用下,胃會處於極低的位置並呈現無張力的形態。
輕度胃下垂一般無法在胃鏡檢查中快速診斷,往往沒有症狀也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。但建議提高整體體質,特別是透過鍛鍊增加肌肉強度。而中重度胃下垂的症狀會因下垂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:
1、進食後腹脹:中重度胃下垂患者常常會感到腹脹、餐後下墜感。如果一次性攝入過多食物,還會導致胃痛、噁心、嘔吐和打嗝等症狀。
2、喝水後尿急:某些嚴重胃下垂的女性由於胃部下垂到盆腔,會施加壓力於膀胱,導致喝水和餐後尿頻和尿急。
3、頑固性便祕:如果胃部下垂到腹腔橫結腸,糞便透過橫結腸時會受到阻礙,導致排便不暢和便祕。由胃下垂引起的便祕通常較為頑固,常規的治療方法往往難以解決。
4、容易焦慮:胃下垂嚴重的患者症狀複雜且痛苦,長期的身體不適易引發精神問題,一定比例的患者會出現焦慮、失眠、頭暈、頭痛和健忘等症狀。胃下垂的治療應因人而異,涉及生活方式、運動、心理調節和藥物治療四個方面。
對於因減重而過於瘦削,脂肪和肌肉量減少而導致胃下垂的患者,應從心理上進行引導,糾正過度追求瘦作為美的觀念,改善腹肌狀態。預防產後胃下垂則需要加強孕期教育甚至優生教育,防止孕婦過度瘦身或孕期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導致胎兒過大。對於因飲食不當、過度進食造成的胃下垂,除了需要改變飲食習慣外,還需要積極治療。而對於其他因素如個人體質和營養不良引起的胃下垂,以醫學治療為主。
中醫將胃下垂的症狀主要歸入“腹脹”、“呃逆”、“嘔吐”、“胃痞”等範疇。中醫治療胃下垂應根據辨證原則,主要包括補中益氣、溫陽化飲、和胃降逆、疏肝和胃等方法進行治療。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補中益氣湯、柴胡疏肝散、四逆湯等。對於胃下垂,預防為主,良好的心態、健康的審美觀和積極治療在亞健康狀態下至關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