辯證與辨病是中醫診斷學的核心。吳育寧主任認為證是共性的,病是特異的,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,才能使診斷更加全面和準確,使治療更加有效。辨病包括中醫病和西醫病。西醫透過深入研究,從微觀的角度對疑難病的認識更加透徹,從而使得微觀辨證成為可能,併為中醫治療提供了思路,使得治療更加有針對性。
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,原發性痛經患者通常沒有腹痛,而繼發性痛經通常與器質性疾病有關,患者可能出現慢性盆腔痛、性交痛等症狀。吳育寧主任在治療痛經時將辯證和辨病相結合,注意疾病的特殊性。子宮腺肌症的異位內膜週期性出血被視為“離經之血”,瘀血滯留,阻塞了子宮。相比原發性痛經,子宮腺肌症的瘀阻情況更加嚴重,因此在藥物選擇上常常使用水蛭、土鱉蟲等藥物,這些藥物具有破血逐瘀的作用;而原發性痛經則通常使用理氣活血的藥物即可。在服藥時間上,原發性痛經通常在經前3~7天開始使用藥物,並在疼痛緩解後停藥;而對於子宮腺肌症的治療,根據非經期和經期進行分治,非經期主要根據辨證論治來治療以治療病因,經期主要以治療症狀為主,使用養血活血、理氣止痛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