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從床上摔下來頭部受創,這是神經外科門診經常遇到的問題,年輕父母經常問該如何處理。由於嬰幼兒無法描述受傷情況和不適感,父母常常不知所措。神經外科醫生主要透過以下幾個方面判斷孩子受傷的程度:摔落的高度、是否嘔吐、頻繁哭鬧、是否嗜睡、厭食、是否精神萎靡、頭部是否有腫塊、破潰、凹陷等。兒童在生理、解剖、免疫等方面具有自身特點,因此顱腦損傷後的表現與成人有明顯的差異。
兒童顱腦外傷的特點如下:
1. 嬰幼兒的顱骨薄且具有良好的彈性,骨縫未閉合,可以緩衝撞擊能量並減輕顱內壓的增高。
2. 小兒顱骨處於發育階段,當發生顱骨骨折伴有硬腦膜撕裂時,腦波動的衝擊會使骨折線不斷擴大,形成兒童獨特的生長性骨折,可能導致區域性顱骨缺損或腦膨出。
3. 兒童全身的血容量較少,而頭皮血管豐富,頭部損傷後的出血或廣泛頭皮下血腫很容易導致失血性休克。
4. 兒童的神經功能發育不如成人,對外界刺激的控制能力較低,容易發生地癲癇。
5. 兒童腦外傷後顱內出血和腦水腫的發展速度較快,早期可能發生腦疝,威脅生命。
6. 兒童神經系統處於發展成熟階段,具有較強的代償和修復能力,因此兒童顱腦外傷,尤其是重型顱腦外傷的預後較成人好。
兒童顱腦外傷的預防:
兒童常常發生顱腦外傷,因為好奇、活潑,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判斷能力,對危險不加註意。對於嬰幼兒來說,居室的安全至關重要。在室內,孩子的活動主要由家長看管,特別是嬰幼兒要防止攀爬床邊,避免意外摔落;學齡前兒童不要讓攀爬桌子、椅子等傢俱,也不要在光滑的地面上奔跑;對於住在樓房的家庭,窗戶和陽臺是兒童墜落傷的主要危險區域,要讓孩子知道攀爬窗戶和陽臺可能帶來的後果;孩子上下樓梯也容易摔傷,家長要給予適當協助。
因此,對於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顱腦損傷,家長首先要注意預防,避免顱腦損傷的發生;一旦發生損傷,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。如果出現嘔吐、頻繁哭鬧、嗜睡和厭食等症狀,建議及時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