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兒時期由於自我活動的增多,加上自我保護能力較弱,使得極易受到意外傷害,尤其是顱腦損傷,如頭部摔傷和撞傷等。在這些損傷中,輕型顱腦損傷在臨床上最為常見,佔顱腦損傷的62%。
嬰幼兒的輕型顱腦損傷與成人不同之處在於以下幾點:①短暫的意識障礙可能不明顯;②傷後常常出現遲發性神經功能惡化,即所謂的“兒童腦震盪綜合徵”;③雖然可能沒有明確的病理結構改變,但嚴重的瀰漫性腦腫脹甚至致死。
兒童的臨床表現因年齡而異,這是由於生理髮育的差異和語言表達上的困難所致。這種臨床表現的差異在幼兒階段尤為明顯,而隨著年齡增長,越來越接近成人的表現。
嬰幼兒腦震盪多因墜床引起,可能伴有顱骨骨折,但意識障礙並不明顯。通常情況下,患兒在摔倒後會立即哭鬧,然後靜靜地度過一段時間;幾分鐘或幾小時後又變得煩躁、嘔吐,並出現蒼白、溼冷等症狀。嘔吐在傷後幾小時內通常非常頑固。與此同時,意識狀態開始惡化,患兒變得疲倦、遲鈍、嗜睡或昏睡。這種遲發性嘔吐和嗜睡症狀被稱為“兒童腦震盪綜合徵”。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特殊治療。對於有顱骨骨折和持續嘔吐的患者,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。對於嗜睡、嘔吐、癲癇發作、閉合前囟、心率減慢的患者應進行頭部CT檢查。
學齡前兒童的腦震盪綜合徵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降低。有些外傷部位以後可能出現皮質盲,但由於幼兒語言表達不佳,臨床很難證實。通常表現為傷後無法解釋的煩躁和恐懼。頭部CT掃描結果正常。大多數情況下會自行恢復。
學齡期兒童腦震盪多由車禍引起,短暫的意識喪失後,患兒表現出面無表情、反應淡漠的意識狀態。這種意識狀態的患兒有些可以說話、回答問題,有些則處於完全木僵狀態甚至失去痛覺的防禦反射。顱骨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骨折,頭部CT掃描結果正常。除了靜脈輸液和營養支援,通常不需要特殊處理。症狀通常在7-10天后完全恢復。
兒童輕型顱腦損傷是最常見的兒童腦外傷型別,頭部CT檢查和神經系統檢查結果均為陰性,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。根據臨床研究,輕型顱腦損傷可能伴有大腦皮質不同程度的軸索損傷,導致灰白質交界、胼胝體和腦乾等部位的微小出血病灶。顱腦磁共振尤其是磁敏感加權成像可以更敏感地顯示出血病灶,甚至微小出血病灶,為顱腦外傷,尤其是輕型顱腦損傷的微小病灶檢測提供了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