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臟在正常情況下大小為長10-12cm,寬6-8cm,高3-4cm。脾臟增大是一種識別身體疾病的重要線索,然而脾臟增大很難察覺,因為它沒有明顯的症狀。主觀症狀可能包括背部和左上腹部的腫脹或輕微疼痛,以及噁心和呼吸困難。此外,在移動或拖拉重物時,可能出現嘔吐情況。由於較大的脾臟會壓迫鄰近的胃,所以可能會出現一些變化,例如少量進食後就感覺飽,或者即使沒有進食也會有飽腹感。當脾臟腫大進一步發展時,血液供應不足會導致區域性血液供應不足,從而引起壞死或出血。若病情發展到這一階段,可能會出現左肩疼痛等主觀症狀,因此當出現疼痛或不適時,應立即就醫。
若懷疑患有脾臟增大,醫生會進行觸診、超聲波檢查、X光檢查以及脾臟組織檢查,以確定是否有脾臟腫大的情況。脾臟增大的治療首先要明確導致脾臟增大的原因,然後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。
若脾臟增大是由先天遺傳因素造成的,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。如果是由功能性問題引起的,最常見的血液系統疾病包括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、白血病、淋巴瘤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、鐮刀狀細胞性貧血、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等,這些疾病會導致脾臟增大。首先需要對血液系統的原發疾病進行鍼對性治療,當血液指標無法達到可控狀態時,考慮切除脾臟。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導致脾臟增大,關鍵是針對病因進行治療。
從中醫角度看,脾臟增大多屬於“症積”、“鼓脹”範疇。這是由於肝、脾、腎三髒受病而導致的血痛、水液滯留和氣滯的結果。脾臟增大常常伴隨著脾功能亢進,多為肝病所致。
根據中醫辨證,脾臟增大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的治療:
1、氣滯血阻,治療方案:
透過理氣活血和通絡消積進行治療。推薦方藥為金鈴散或失笑散等,並可根據情況調整處方以消除積累。如果氣滯血阻的情況較為寒冷,可適量加入丹参、桃仁、紅花、赤芍等活血祛瘀藥物。
2、氣結血瘀,治療方案:
透過祛瘀軟堅和調理脾胃進行治療。方藥的組成包括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赤芍、五靈脂、丹皮、玄胡、香附、烏藥、桔子和甘草等。對於積塊較大而硬的情況,可採用龜甲煎丸等軟堅祛瘀的藥物。
3、正虛瘀結,治療方案:
透過大補氣血和活血化瘀進行治療。方藥的組成包括黨参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熟地、當歸、白芍和川芎等。
面對脾臟增大背後複雜的病因,需要綜合判斷,並積極尋找發病原因,然後才能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,脾臟增大不要盲目切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