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選擇合適的器皿:
為了達到最佳煎煮效果,中藥最好使用陶罐、砂鍋或不鏽鋼器皿等,應避免使用易腐蝕的鐵、鋁等器皿。
2、合理浸泡藥材:
與打豆漿需要先浸泡黃豆一樣,煎煮中藥前,應先用冷水將中藥浸泡1-2小時(除用醋、酒泡的藥),至少也要浸泡20分鐘。
3、控制水量:
煎藥時使用自來水即可,水量要浸過藥材表面1-3釐米。對於藥材過多或易吸水的藥材,可以適當增加水量。
4、掌握火候:
煎煮時先用高火煮沸藥液後,改用小火慢煎。
5、控制鍋蓋使用:
通常情況下,煎藥開始時要蓋緊鍋蓋,待水沸後可用筷子撐起鍋蓋,留出縫隙讓蒸汽排出。某些中藥含有揮發成分,如薄荷、藿香等解表類藥物以及貴重藥材西洋参,在煎煮過程中有效成分易揮發到空氣中,此時需要蓋緊鍋蓋熬煮。
6、適當攪拌藥材:
煎煮過程中要注意攪拌藥料,使藥液充分煎透。每劑中藥一般需要煎兩次,第二次的時間可以稍短。對於某些藥物,如先煎、後下、沖服等,中藥師會在抓藥時進行指導。
7、掌握煎煮時間:
煎煮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藥效。中藥的煎煮時間從藥液煮沸之後開始計時,一般治療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藥需要煎煮10-15分鐘,補益類中藥需要煎煮40-60分鐘,其他中藥需要煎煮20-25分鐘。
8、適當加熱:
為節約時間,很多人會一次煎製出幾天的藥量,此時再加熱藥液一般不需要煮沸,只要達到飲用溫水的溫度即可。一般採用小火,藥液剛剛開始沸騰即可,稍涼後再飲用。此外,需要提醒的是,不建議使用微波爐加熱中藥。中藥的成分非常複雜,在微波爐加熱過程中,藥材可能會在分子水平受到破壞,失去一部分功效。對於醫院煎煮的塑膠袋密封的湯劑,最好倒入器皿中後再進行加熱。
9、妥善儲存:
煎煮後的中藥要放入密閉容器中,置於乾燥陰涼處或冰箱的冷藏室中,前者可儲存2天左右,後者一般可儲存5天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