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醫學認為,抗抑鬱藥物在治療過程中常出現噁心、嘔吐、頭暈、口乾等不良反應,並且需要兩週左右才能逐漸起效。患者通常會因為藥物的副作用和起效的滯後而自行停藥。因此,可以考慮在口服抗抑鬱藥物同時配閤中藥湯劑,以改善不良反應,縮短起效時間,減少抗抑鬱藥物的用量,增加患者的依從性。
中藥中的柴胡、鬱金、香附等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,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緒問題,減少抗抑鬱藥物的使用劑量。柏子仁、沙参、麥冬、玉竹、生地、當歸等可以緩解藥物引起的口乾、便祕等症狀。針對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,可以加用煅瓦楞子、雞內金、焦山楂、焦神曲、炒白朮等藥物來調節胃健脾功能。而對於睡眠障礙,可以給予酸棗仁、遠志、五味子、合歡皮等藥物來寧心安神,從而減少鎮靜藥物的使用劑量。
然而,對於嚴重的抑鬱患者,尤其是那些有自殺觀唸的患者來說,僅僅透過旅遊、放鬆和自我情緒調節是無法緩解病情的。相反,旅遊可能會增加重度抑鬱症患者自殺的風險。因此,建議這類患者儘早使用抗抑鬱藥物治療,可以在治療過程中配閤中藥以緩解藥物的不良反應。對於輕中度抑鬱患者,可以選擇單純的中藥治療。
另外,很多患者錯誤地認為透過鎮靜藥物改善睡眠就能改善焦慮抑鬱情緒,而不需要使用抗抑鬱藥物。事實上,在長期失眠期間透過服用鎮靜藥物可能會短期改善睡眠,但情緒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。因此,如果僅僅長期依賴鎮靜催眠藥物而不使用抗抑鬱藥物,患者的情緒症狀無法得到改善。需要明確的是,儘管患者因為失眠和軀體不適症狀就診,但這些問題其實是由焦慮抑鬱引起的。因此,抗抑鬱藥物的使用是必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