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需要明確一點,聽力和聽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。聽力指的是外周部分(即聽神經核以下的部分,包括內耳和聽神經)的功能下降,而對言語訊號的識別和處理需要依賴聽覺中樞。當聽力下降時,通常會伴隨著聽覺能力的下降。當外周傳入大腦的訊號因聽力下降而減少時,基於“用進廢退”的原則,大腦的聽覺中樞部分也會發生逐漸退化的變化。
可以這樣理解,耳朵就像一箇“傳令官”,負責將聽到的聲音透過傳導通路傳遞到聽覺中樞。而聽覺中樞則相當於“司令”,它負責對傳入的訊號進行處理和“翻譯”,使其成為有意義的言語訊號,從而讓理解聲音所傳遞的含義。如果“傳令官”不盡職,即聽力下降,無法傳遞聲音,那麼“司令”因少了工作量或者完全失去工作,就會導致功能減退,從而降低言語的識別率。長期下去,即使能夠聽到聲音,也無法理解聲音的含義。
此外,由於聽覺資訊的抽象性和複雜性,聽覺中樞的功能退化也會導致整個大腦的分析處理功能出現退化,加速阿爾茨海默病的形成。因此,聽力問題不僅僅是聽力本身的問題,也會影響到大腦的思維能力。
因此,一旦出現聽力下降,應該立即予以處理。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,對於中重度耳聾,建議儘早佩戴助聽器,對於重度以上的耳聾,可以考慮人工耳蝸植入。如果助聽器佩戴不及時,即使進行再配對助聽器,也會出現聽得懂聲音但聽不懂含義的情況。